赓续兵团红色血脉,将文化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兵团红色文化是兵团人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的一种特殊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兵团的具体体现。学校积极践行关于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的深邃思想、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梳理自身办学特色,将“热爱祖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系统地纳入学校文化育人工作,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扎实有效地提升了高校文化育人效果。
“一体”是指学校以兵团红色文化为引领,坚持将文化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融入文化育人顶层设计,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育人品牌。第一,立足学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设定系统化的文化育人目标,强化育人整体功能。从宏观上制定发展规划,将文化育人工作贯穿立校办学、育人育才全过程,使学校各项育人机制在文化育人的软渗透和硬规范的高度统一中得到全面落实,增强了文化育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从微观上探索将新时代发展要求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的育人模式,将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竞赛活动、思政教育融为一体,构建了具有兵团职教特色的文化育人模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浸润中躬身实践、成长成才。第二,在日常教育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文化润育。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逐步引导学生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构建了“课程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活动、校园环境、社会服务”五维协同育人载体,形成了兵团红色文化育人合力;强化需求导向,系统开发了虚拟实践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体验基地、非遗技能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坊等多个综合性文化育人平台,实现远程教育虚拟空间和现场教学实体空间的融合发展。
丰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文化素质拓展与实践熏陶体验并进
学校坚持“两翼”并进,即理论授课与实践拓展相结合,形成“文化素质课程+实践熏陶体验”的“第二课堂”建设思路,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文化知识的历史脉络、发展逻辑及价值构成,更要主动实践、担当作为,践行新时代赋予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使命。
第一,开足开好文化素养类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底蕴。学校组建了“专兼结合、跨界融通”的职业素养与文化传承创新团队,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有机衔接,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开设文化类选修必修课,创办特色课程,丰富“第二课堂”内涵。例如,开设“职业素质拓展”“创新思维方法训练”等限定选修课,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等基础选修课,开设“中国古代礼仪”等专业选修课,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打造石职“幸福课”,将“梦想领航”“生涯启航”“政策助航”“创新续航”“能力远航”五大专题渗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了“选修课+必修课”“基础课+必修课”“专业课+素质提升课”的职业素质能力提升课程体系,逐步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学习生活,增强实践能力。
第二,开展实践熏陶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以知促行、以行践知,让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创产品、短视频、摄影作品、绘画作品等创作活动,在实践中展示自我,突出知行合一,提升文化育人功能。通过文化实践、品牌推广、非遗体验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光芒。例如,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舞台剧《大漠誓言》,刻画了兵团建设发展历程中具有典型性的群体形象;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逐步建立了“传承人/民间艺术家/专业教师+项目+工作室”的合作机制;开展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与体验活动,举办“美好生活,欣欣向‘龙’”美术作品展等活动,引导学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赞美家园新风貌以及展现乡村振兴新成果等,有效发挥文化浸润人心、涵养品格的重要价值,抒发了石职学子努力学习、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感恩祖国、奋进新时代的真挚情感。
以“三融合”全方位渗透文化育人过程,培育新时代戍边人
学校确立了“以兵团精神修德铸魂,以工匠精神强能善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塑魂,为维稳戍边培养人才”的文化育人理念,将传承和弘扬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作为文化育人的主脉,将其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第一,文化育人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学校将文化传承与创新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引导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推动校园文化健康和谐发展。一方面,持续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通过开展以“人间春色芳菲季 拾春研学正当时”为主题的“行走的思政课”春日研学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主动担当作为;通过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田间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与时代同频共振。另一方面,打造校内外文化传播基地。在校园内,建设“耕心种德”实践基地,为广大师生构筑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重要阵地,让广大师生“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地畅游红色文化教育数字博物馆。同时,充分运用新技术加强网络文化阵地管理,为广大师生推送健康向上的高质量文化作品、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校园外,利用好红色资源,定期组织师生到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艾青诗歌馆、军垦第一连等实践教学基地参观,感悟革命先辈艰苦创业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兵团历史、兵团故事。
第二,文化育人与非遗技能传承有效融合。学校结合专业优势,开展了一系列非遗技能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育人活动。一方面,精准定位专业成长路径,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服装设计与工艺等专业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成长发展建立电子档案,将生涯规划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完善项目化实践教学管理工作,优化各类人才工作室、非遗工坊、大师工作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实践载体功能,挖掘与专业密切关联的非遗技能传承与创新的教学素材和实践项目,引导学生结合专业所学,开展非遗类项目产品的创新实践,实现了“职业成长规划+专业能力提升”的稳步进阶。另一方面,结合“文化引领+政策支持+专业支撑+产业对接+振兴经济”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开展非遗项目化实践体验课程,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调研成果和专业知识,按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核心理念,自主研发设计数字化纹样库、素材库,从“初级产品设计思路”到“高端产品成型”的实践过程,渗透着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对专业发展的自信,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第三,将文化育人与社会服务有机融合。学校积极发掘市场,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挥专业教育资源的优势,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一方面,以专业为依托,结合项目化实践教学要求,针对新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组织师生开展调研,挖掘可利用的传统技艺技能,拓宽乡村振兴之路。智能食品加工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等10多个专业的师生团队先后与200多家手工户深度交流,陆续形成多个非遗类创新实践项目,为和美乡村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另一方面,依托产业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服务活动。充分利用地域乡村振兴产业优质资源,以文化旅游为载体,组织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学生组建电商助农实践团,开展“桃花朵朵开”等乡村振兴沙龙活动,通过直播等方式助力团场职工推广特色农副产品,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活动品牌;定期组织开展“线上逛校园”“云上活动周”“职教进社区”等充满职教特色的“线上+线下”活动,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发展,营造了全员参与的校园文化环境。
未来,学校将依托兵团红色文化资源,持续激发广大师生参与文化育人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一批批建设边疆、守卫边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学生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和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