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情况
2015年我国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高等教育应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优化教育结构,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格局。高校作为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教育应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其教育理念和模式也必须是与时俱进的,因此势必要加大实践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成为各高校亟须解决的难题。
山东师范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先后被确定为省属重点高等学校和省部共建高校,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身是山东师范学院博物系与原齐鲁大学生物学系,是1950年建校之初最早成立的6个系科之一,目前学院已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系。
图1 山东师范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历程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旨在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实验实践、企业实习、创新研究等手段深入了解和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实际应用。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也是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对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做法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紧紧围绕成果导向、学生中心和持续改进三大核心理念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建设。以社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为目标,依据OBE教育理念,优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产出导向设计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构建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学生中心、面向产出”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校企互动、产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分析、确定岗位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共同开发课程、实训项目,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2.依据培养模式,构建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体系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在对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调研的基础上基于专业特点及职业需求,构建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体系(图2)。课程体系基于素质与能力目标培养为重点,以提升综合素质的能力训练项目为载体,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平台,构建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以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生产、食品生产管理和食品产品检验能力为目标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
图2 山东师范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3.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改革教学模式
重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联合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和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开发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借助现代化工厂生产的工艺技术的虚拟仿真实践项目或实验教学项目开展实训和创新实验训练等,加强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图3 山东师范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特色
4.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改革教学模式
提升应用型师资队伍内涵,注重学科交叉,加强工程背景,重视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专业课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94%,其中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优秀中青年教师国内外进修访学人数不低于20%。直接面向一线生产解决技术难题的科研项目占教师科研立项总量的比例达40%以上。
5.打造“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积极吸纳行业企业参与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努力建成4个以上具有示范作用的实验教学中心或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重点建设校内“校中厂”和企业“厂中校”两个实践教学平台。加大各类先进的、与本专业教师科研及转化项目相适应的食品生产线及检测设备的投入力度,在学校建立与工厂生产现场相一致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中厂。
三、取得成效
1.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明显
目前本专业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本科生科研基金和创新创业竞赛的比例超100%,且每年都能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大赛等高水平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及省级奖励。近5年来,教师指导本科生在SCI一、二区国际期刊上发表英文文章20余篇,获授权专利20余件,且部分已实现了企业转化。
2.实习实践基地助力人才培养作用凸显
现已建成山东师范大学啤酒酿造中试实验室、食品工程实训中心等实训场所和实验室,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同时与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所、济南长清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科学研究和实践教学基地,为师生的科学研究及培养合格的本科生、研究生应用型人才提供科学实验和教学平台。
3.师生共进,共同成长
目前本专业开设课程全部借助超星、雨课堂、智慧树等智慧平台建设,承担省部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双语课程2门;省级教学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学教改项目2项,校级实验教改项目1项,院级教学教改项目1项。近2年毕业生离校时就业率超90%,且升学考研至“985”“211”院校的比率位居全校前列。
4.食育科普特色强化知识应用
(1)食育项目激发参与兴趣。在山东省科普专家工作室——张鸿雁食育科普工作室的带领下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资助下组建涵盖30余位师生的食品安全营养与人类健康科普实践团队,在食品营养与安全知识科普、食育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图4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食育科普工作介绍
(2)食育讲座科普专业知识。近2年食品安全营养与人类健康科普实践团队组织多位老师和学生开展多场科普讲座,如:“润泽幸福年华 筑梦健康校园”——食品科普入校园系列活动暨第575期山东科学大讲堂、“食品科普入校园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活动讲座等,在济南市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科普讲座20余场,近5000人参加讲座。
图5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和学生科普讲座
(3)食育调研和食育校本资源开发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中小学食育落地,组织学生在济南地区的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艾山中心小学、钢城区实验学校、金水河学校、里辛初级中学和汶源初级中学5所中小学开展食育调研和校本食育资源开发。就中小学生的饮食现状对在校生和家长进行调研,形成涵盖1200余名家长和学生的调研报告一份,为中小学生健康饮食提供指导。
图6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食育调研和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