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推荐工作动态
点击排行

“四方联动”重塑古红桔产业链,产教融合书写三峡平湖桔颂新篇章

   日期:2024-12-31     来源:食品伙伴网    浏览:63    
核心提示:《202全国食品行业人才供需报告》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一、实施背景

1.古红桔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古红桔产业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丰产不增收,严重影响了果农的积极性;果农要么引进外来品种,要么毁掉古红桔树改种其他经济作物,从而挤压了古红桔产业的生存空间;农村技术人才留不下来造成技术力量不足;桔园土壤急需改良,种植户栽培、种植、管理新技术急需培训;古红桔产业产品单一,产业附加值低等原因,三峡库区古红桔产业由200万余亩萎缩至100余万亩,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0余万亩降至10万亩左右,古红桔整个产业面临规模缩减甚至毁灭的危机。

2.古红桔产业发展的破冰之路

 古红桔产业振兴面临严峻挑战,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下,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提高古红桔用地效率至关重要。由于三峡工程和百万大移民工程的实施,三峡地区能利用的丘陵坡地已经被开发殆尽,古红桔产业的发展就只能从现有资源着手、只能从提质增效发力。因此,延长产业链、培养技能人才、提高产品质量就成为破解古红桔产业发展困境的不二选择。

二、主要做法

(一)“四方联动”重塑古红桔产业链发展模式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彰显涉农高职院校的“三农”担当,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学校主动作为,与万州区等区县的农业农村委、乡镇、农业合作社签订“四方合作”协议。

 

图1 “四方联动”重塑古红桔产业链发展新模式

(二)“四方联动”创新园艺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园艺技术专业群依托学校牵头成立的“中国柑橘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围绕三峡库区柑橘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以服务古红桔产业链条的平台和基地为支撑,“四方联动”创新实施了“三主线、三交替、六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图2 园艺技术专业群“三主线、三交替、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四方联动”创新服务产业提质增效模式

以学校为提供主体,古红桔生产加工合作社为被服务主体,农委和乡镇为主导,按“提地力、提单产、提效益、提科技、提辐射”的提质增效“五提”,创新古红桔产业发展模式。

 

图3 服务古红桔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新模式

三、成果成效

1.古红桔产业增产增收,果农积极性大幅提高

学校对接的重庆市万州区太龙镇古红桔示范区280亩,通过产教融合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实现了果树监管、种植、管理等的可视化、智能化。示范区古红桔亩产量提高到合作前的107.5%;平均糖度从10.26%提高到12.38%;商品果率净提高了38.05%;人工成本从972元/亩降低到348元/亩;亩净收入增加1924元,较去年增加了264.3%,提高专业合作社经济收入约53.9万元。

2.古红桔新品研发成功,实现量产提升附加值

以学校为主体的古红桔深加工产品技术研发团队,已经顺利完成古红桔酒、古红桔精油化妆品、柑桔传统精深加工产品的实验室产品研发,已经完成各类产品的包装设计,分别申请专利共计30余件,共同注册了古红桔酒商标:平湖桔颂酒,化妆品商标:橘馥,古红桔汁及果脯商标:平湖桔乐,以及电商平台的商标等,逐渐形成合作社有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牌。

 

图4 园艺技术专业群教学建设部分成果

3.教学建设质量高,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升

园艺技术专业群利用古红桔产业链重塑机遇,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政校企深度融合,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教学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专业群建成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建成重庆市“双高计划”专业群;建成46、47届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中国集训基地1个;建成重庆市级职业技能竞赛集训选拔基地(园艺、茶艺、农机维修)3个;新建智慧农业虚拟仿真中心、柑橘产业互联网直播间、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工坊、智能设施园艺生产实训工厂等4个实训基地;认定重庆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建成教学资源库1个。

 

图5 园艺技术专业群教学建设部分成果

4.专业群深度对接产业链,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园艺技术专业群以古红桔产业扶持经验为基础,服务经验拓展至其他产业。通过技术成果转化帮扶30余家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为玫瑰香橙、李子、猕猴桃等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园艺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中心,累计开展社会培训5000余人日;入选省级科技特派员7人、区级科技特派员11人;注册农特产品商标4个;完成农特产品包装设计5项。

 

图6园艺技术专业群师生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5.产教深度融合精准施策,教育教学成果丰硕

园艺技术专业群通过四方联动机制,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取得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果。专业群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项、全国技术能手1人、国家农业农村部“名课名师”奖1项、重庆市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1项、铜奖1项,“挑战杯”全国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等。

 

图7 园艺技术专业群取得的部分荣誉

6.政府产业配套举措有力,生态文旅项目初步实施

重庆市万州区政府为延长古红桔产业链,增加产业链附加值,已经开始实施“小桔灯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约为22.42公顷(约366亩),总投资1.85亿元,现已投资7500万元建成一期工程,在三峡平湖边“以水系为肌理造异境、以村落为载体造场景、以桔园为内涵造美景”。

四、经验总结

1.研教产融合,助力古红桔产业振兴

充分利用学校技术技能平台,提高古红桔育种能力、桔苗栽种成活率、挂果率、产量和质量;充分发挥高职教育技术技能积累优势,发挥技术研发与推广、人才培养、技术实践等能力,为标准基地建设、科学种植、管理、营销等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2.产加销游一体化,延长古红桔产业链

完善了古红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全链条,延长了产业链,降低了古红桔产业风险,确保能提质增效,同时和后期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实现了农文旅有机融合。

3.专业对接产业,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群建设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打造能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并引导教师教学和科研紧密联系地方产业,到田间地头撰写论文和研发专利;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完善和提升校内和校外实训条件,安排思政、专业教学、劳动教育到基地果园,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大学生。

五、应用推广

学校与农委、乡镇、合作社的“四方联动”模式得以有效开展,四方主体各司其职,共赢发展,重塑并延长了古红桔产业链。在此过程中,以重庆市万州区太龙镇古红桔合作社的280亩古红桔产业园为实验基地,将提质增效经验推广至太龙全镇10万亩古红桔产业,现正向三峡库区其他区县100万亩古红桔产业基地和玫瑰香橙、青脆李、猕猴桃等10余个经果林产业推广。学校园艺技术专业群重塑古红桔产业链的产教融合经验在20余所中高职院校当中交流推广,多次被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万州三峡都市报、万州电视台等官方媒体报道,被重庆市万州区委领导盛誉为产教融合的标杆和样板,提质增效的榜样和示范。

 

(节选自《202全国食品行业人才供需报告》)


《2024全国食品行业人才供需报告》(下文称《报告》)由全国农产食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烟台富美特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食品伙伴网)组织编写,在全国食品产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北京工商大学、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渤海大学、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的支持下共同完成。
 
《报告》结合教育政策导向和食品行业发展动态,系统梳理了行业人才供需和发展的现状,揭示行业人才结构的特点和不足,分析了影响人才供需的关键因素,提出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建议和发展策略,旨在探索人才培养新思路、新路径、新机制,以期为政府、企业、高等院校、教育机构等各方决策提供参考。
 
获取《2024全国食品行业人才供需报告》:访问微信公众号后台并发送私信。我们的秘书处工作人员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尽快与您取得联系。期待您的咨询!
 
 
更多>同类工作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