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群,以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和河南省首批现代学徒制示范点项目为依托,紧密围绕漯河市食品产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群。专业群涵盖食品类专业,包括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检验检测技术、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中西面点工艺等,实现专业共建、共享教学资源、企业资源等,有力地促进了食品专业群内各专业协同发展。
在人才培养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按照《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河南省现代学徒制示范点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三教”改革,提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校企深度融合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
合作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规划、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共商培养方案、共组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实施学业考核评价,全方位落实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提升校企“双元”育人水平,保证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的针对性,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二、创新实践“四维贯通”背景下的“1234”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双方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提升专业服务关键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科教融汇为方向,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重、质量为要、守正创新,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提供多样化成才之路。
围绕“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这一条主线,依据职业能力提升规律,设计人才培养过程。所谓“四维贯通”,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要在设计、实施、管理、就业等维度一以贯之地注重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要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学生(学徒)进入职业生涯后的能力可持续提升与高质量发展。而这又有赖于“1234”现代学徒制的构建,第一个“1”为课程体系一体化,即课程体系一条主线,包括课程模块化、内容项目化、项目任务化;“2”为二元对接评价机制,即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3”为三段育人过程,即“知岗—轮岗—顶岗”;“4”为四种身份转换,即“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转换。实施“1234”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达到不断提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
三、重构“基础共享、核心分设、拓展互选、岗位提升”的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与行业产业的发展要求,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引入食品专业教学标准、职业资格技能标准等,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专业教学资源与企业资源对接的原则,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群着重打造适合产业发展、书证融通的“基础共享、核心分设、拓展互选、岗位提升”专业群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及素质教育课+专业群共享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企业岗位课”的课程体系。
四、校企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按照“课程共建共享,核心精品开发、拓展彰显特色”思路,建设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群教学资源库,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携手双汇集团、河南御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中原食品实验室等多家企事业单位,整合校企优势,初步完成了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完善了课程标准、“交互式”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特色活页教材、校企双方实训指导书、题库与微课库等资源的建设,提升了专业教学资源质量,拓宽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受益面。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专业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资源的应用,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五、打造河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提升“双元”育人水平
为更好服务于现代学徒制人才,2023年,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培育了河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食品类教师团队。学校以此为契机,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引领全校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立志做“大先生”,切实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采取兼职任教、合作研究、参与项目等方式参与专业建设;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区域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重大问题,面向企业实际需求,主动开展相关生产、技术和培训服务等,达到提升“双元”育人水平,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和更高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六、助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升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随着现代学徒制工作的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更加紧密、更加广泛,显著提升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密切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改革,搭建了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企业,服务民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集技能训练、教学科研、资源开发、技术交流、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一所、一中心、一基地”专业教学科研平台。一所即漯河市食品科学研究所,一中心即休闲食品加工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一基地即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教师利用平台,主动对接“万人助万企”和“百校万企结对发展行动”,围绕双汇集团、南街村集团等30多家食品企业,成立有7支社会服务专家团队,团队围绕食品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需求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大力开展“小革新、小创造、小发明、小建议、小设计、小节约、小配方”等技术攻关、工艺优化、产品升级研究试验,每年至少开展5个基于生产实际需要的实验性项目,解决企业的痛点难点。
《2024全国食品行业人才供需报告》(下文称《报告》)由全国农产食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烟台富美特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食品伙伴网)组织编写,在全国食品产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北京工商大学、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渤海大学、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的支持下共同完成。
《报告》结合教育政策导向和食品行业发展动态,系统梳理了行业人才供需和发展的现状,揭示行业人才结构的特点和不足,分析了影响人才供需的关键因素,提出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建议和发展策略,旨在探索人才培养新思路、新路径、新机制,以期为政府、企业、高等院校、教育机构等各方决策提供参考。
获取《2024全国食品行业人才供需报告》:访问微信公众号后台并发送私信。我们的秘书处工作人员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尽快与您取得联系。期待您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