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调整是近年来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其中,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是专业调整的重要导向。
今年1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上提出,要把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作为改革重点,……以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为牵引,对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调整,……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将在三个适配度上下功夫,其中之一是:提高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的《关于开展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中曾提到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引导高校设置符合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专业。
在相关政策的促使下,多个省份纷纷出台相关文件,围绕本省优势产业或重点发展产业,对高校专业调整提出具体要求。
麦可思研究梳理了10个省份的相关文件内容,发现食品相关产业在7个省份的相关文件中被提及,是被纳入文件最多的产业。紧随其后的是高端装备、新能源产业,均有6个省份在相关文件中提及该产业。
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产业则各有5个省份提及。其后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显示等产业均有4个省份布局,此外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型电力、先进材料等产业,也较受各省关注,共有3个省份将其纳入重点发展范畴。
以下为各省关于专业调整的规定,以及涉及的产业名单信息——
安徽
2022年印发《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省高校服务安徽省新兴产业的学科专业比例要达到70%以上,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重点围绕服务安徽省十一大新兴产业。
十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数字创意。
吉林
《深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改革服务吉林特色现代化产业创新实施方案(2023-2027年)》,通过“新增设置、压减停撤、交叉融合、改造升级”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实现学科专业群与吉林产业链有机衔接,计划到2025年实现学科专业与现代化创新产业体系匹配度达到60%以上。
吉林的现代化创新产业体系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康养、新服务、新电商“六新产业”发展为方向。
四川
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印发《四川省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三年内实现全省普通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的优化调整目标。要求高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应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
据《四川省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将重点建设一批支撑四川省六大优势产业的学科专业。六大优势产业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
河南
河南省发布的《关于本科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指导意见》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以服务地方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服务河南发展战略需求以及与区域行业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社会需求较大、人才紧缺的应用型学科专业。
《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发布<河南省重点产业对应职业教育紧缺专业设置指导目录>的通知》,其中要求各职业院校根据“7+28+N”重点产业链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在专业布局、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出快速、准确的调整。
“7+28+N”产业体系中的“7”指: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现代医药、现代食品、现代轻纺7大先进制造业集群。“28”:是培育壮大超硬材料等28个重点产业链,依托于7大先进制造业集群。“N”:指在细分领域培育若干专精特新产业链。
28个重点产业链包括超硬材料产业链、尼龙新材料产业链、先进铝基材料产业链、先进铜基材料产业链、先进合金材料产业链、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先进钢铁材料产业链、绿色建筑材料产业链、绿色建筑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链、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产业链、光电产业链、先进计算产业链。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先进工程机械产业链、先进农机装备产业链、机器人和数控机床产业链、航空航天及卫星应用产业链、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高端医疗器械及卫材产业链。休闲食品产业链、冷链食品产业链、预制菜产业链、酒饮品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链、现代家居产业链。
湖南
《湖南省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积极引导、鼓励高校对标湖南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打造专业集群,优先布局“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和重点产业领域急需紧缺的学科专业。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文件提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改造提升4大传统产业(现代石化、绿色矿业、食品加工、轻工纺织),巩固延伸4大优势产业(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培育壮大4大新兴产业(数字、新能源、大健康、空天海洋),前瞻布局4大未来产业(人工智能、生命工程、量子科技、前沿材料)。
陕西
2024年陕西省发布《深化新时代陕西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紧密对接陕西省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建设,优化学科专业设置。
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先进制造、现代能源、文化旅游、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4年6月29日,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举办新闻发布会,对《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方案》,其中提出,以34条重点产业链为抓手,重点落实“五项任务”。
34条重点产业链包括:煤炭产业链、石油天然气产业链、新型电力工业产业链、商用车(重卡)产业链、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白酒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链、现代化工产业链、铝镁钼深加工产业链、节能环保产业链、增材制造产业链、航空产业链、航天产业链、数控机床产业链、输变电装备产业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链、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大型无人运输机产业链、光子产业链、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链、新型显示产业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链、储能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绿色建材产业链、食品加工产业链、物流产业链、文化旅游产业链、金融服务产业链、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链、知识产权保护产业链。
江苏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5年职业教育拟招生专业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聚焦江苏省“1650”等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服务区域重点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积极调整和新设相关专业。
江苏的“1650”产业体系是指江苏省在“十四五”时期重点打造的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
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包括: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集群、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集群、物联网集群、高端新材料集群、高端纺织集群、生物医药集群、新型医疗器械集群、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集群、信息通信集群、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集群、高端装备集群、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集群、节能环保集群、绿色食品集群、核心软件集群、新兴数字产业集群。
山东
《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提及“十四五”期间,推动高校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高端化工、船舶和海工装备等山东11条标志性产业链新增100个左右新工科专业。
《关于做好2025年度高等职业教育新增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新增专业设置要围绕“十强”优势产业集群重点领域和标志性产业链,积极设置相关专业,满足紧缺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山东十强产业是山东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布局,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服务产业。
11条标志性产业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高端装备产业链、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先进材料产业链、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链、高端化工产业链、农机装备产业链、医药产业链、工程机械产业链、轻工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链。
湖北
《关于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服务湖北现代化产业体系学科专业的通知》中提出,支持高校面向特色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关键领域布局相关学科专业。
湖北五大优势产业分别为: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和北斗产业。
此外该省有高校提出,本校专业调整要聚焦湖北“51020”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
“51020”现代产业体系指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现代化工及能源、大健康、现代农产品加工。
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高端装备、先进材料、节能环保、现代纺织、绿色建材、低碳冶金、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商务服务。
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包括先进制造业集群: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北斗及应用、航空航天、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数控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家电、安全应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光通信及激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信息网络、软件及信息服务、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数字创意。
黑龙江
黑龙江科技大学2025年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方案中提出,新增服务“4567”现代产业体系专业比例不低于70%。此外还有多所高校曾提到要围绕“4567”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的。
“4567”现代产业体系指“4”个经济发展新引擎: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和创意设计产业。“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农机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6”个传统优势产业:赋能升级能源、化工、食品、医药、汽车、轻工6个传统优势产业。“7”类服务业:加快推进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型制造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推进旅游康养、养老托育、文化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
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已成为一批高校专业调整的行动指南。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将专业调整与本省产业相结合,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助力。需要注意的是高校需根据产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更符合产业需求,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